顽固的慢性疼痛是一种“不死的癌症”。 医用臭氧数十年来已被广泛用于椎间盘突出、关节疼痛、偏头痛及带状疱疹后遗疼痛等。然而,即使临床已经大量报道臭氧对于慢性疼痛具有确切的疗效,其使用依然存在较多议,原因就在于:医用臭氧治疗疼痛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2017年第2期JMCB出版的题为“AMPK activation by peri-sciatic nerve administration of ozone attenuates CCI-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in rats”的文章中,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市鼓楼医院的研究者们围绕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依次提出了三个疑问:

  第一:医用臭氧的镇痛作用是否是安慰剂效应?

  第二:医用臭氧镇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第三:医用臭氧发挥镇痛作用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是什么?

  为了排除臭氧治疗在人体上的安慰剂效应,研究者选用了大鼠而不是人体作为实验对象。

  他们发现:医用臭氧可以显著抑制坐骨神经缩狭引起的慢性疼痛,降低慢性疼痛密切相关的中枢敏化指标——脊髓相应节段的NMDA,PKC和ERK蛋白磷酸化水平。说明臭氧的镇痛作用确实存在。

  注:臭氧医学基础研究的里程碑(sci收录,影响因子6.5),感兴趣者可提供原版论文。

  然而,臭氧注入外周损伤局部为何能产生镇痛作用呢?

  研究者发现,臭氧与细胞膜接触以后,可以在几十毫秒内被还原为氧气,同时对细胞膜的产生氧化性伤害。

  这种局部的、可控的伤害信号作为一种应激信号传递给了细胞中的能量/代谢感受器—AMPK(AMP依赖的蛋白激酶)。

  激活AMPK不仅可以抑制疼痛部位的ERK激活和钠离子通道NaV1.7的活力;还可以抑制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NF-κB信号,发挥抗炎的作用。

  因此,臭氧的这个作用类似于以毒攻毒,以细胞膜的小损伤换来局部抑炎信号和修复过程的激活。